咸淳四年十月,赵嘉仁到了广州。
    在他几个月前离开的襄阳,一度被打破了一个缺口的重围再次恢复原样。
    不管是赵嘉仁或者是夏贵都不想留在襄阳。
    赵嘉仁是想去岭南,夏贵则是得到了一部分本该归于赵嘉仁的功劳后怕贾似道让他防御襄阳,所以赶紧离开了。
    宋军的表现让阿术元帅大为惊讶,也让元帅对伯颜大帅的判断更加有信心。
    在赵嘉仁犀利的兵锋轻易击破蒙古军时,不少人都主张调集优势兵力与赵嘉仁决战。
    伯颜元帅则认为只要避开赵嘉仁的兵锋即可。
    ‘他的万把人什么做不到’。
    阿术元帅对伯颜大帅的评价印象深刻。
    事实果然如此,赵嘉仁只是将补给送进襄阳,然后襄阳依旧被蒙古轻易困死。
    在大宋的间谍送出赵嘉仁去岭南当官的消息,质疑赵嘉仁也许每年都会前来救援的人也闭嘴不言。
    一年时间,赵嘉仁可没办法在岭南与襄阳之间跑个来回。
    也就是说,令蒙古军感到棘手的赵嘉仁在两年内完全不是威胁。
    “我们再做准备,两年内一定要破襄阳!”
    伯颜在众将的会议上简单明了的讲述了他的想法,众将们都表示同意。
    此时围困襄阳已经四年,再拖下去也真的受不了。
    伯颜安排了前线工作,他自己就返回大都一趟。
    离开大都几年,再次见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伯颜都觉得眼前一亮。
    经过好几年的建设,大都已经初步有了模样。
    从远处看,高高的城墙令人印象深刻。
    进入城内,宽阔的大路十分气派。
    大都街制,大街二十四步阔,小街十二步阔。
    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弄通。
    一步大概是1.5米,24步就是36米宽。
    虽然与赵嘉仁偶尔想过的主干道路八机动车道加双非机动车道加人行道还有巨大差距,不过在这时代已经属于非常宽阔的大路。
    忽必烈早就接到了伯颜请求回大都商议的请求,正是有了忽必烈的同意,伯颜才得以回大都。
    抛下部队私自回京那可是大罪。
    自己的爱将回京,忽必烈大汗心情很不错。
    伯颜见到大汗忽必烈时看不到大汗是不是髀肉复生,不过这将军肚倒是吃了起来。
    除此之外,和以前那个率性的蒙古豪杰相比,大汗忽必烈的眉宇间有了不少淡淡却抹不掉的愁容。
    君臣两人之间关系非常融洽,忽必烈的问题率直简单,伯颜的回答干净利落。
    了解到前线的局面后,忽必烈对赵嘉仁的离开非常不解,他问伯颜,“若是按你所讲,宋军当时集结重兵与我们决战的话,我军岂不是还有战败的危险么?”
    伯颜神色还是招牌式的平淡,不过他的声音里面却有强烈的自信,“若宋军都如赵嘉仁手下的兵,倒是有可能。
    可我看赵嘉仁手下的兵大概是他的私军。
    若是宋军真的集结重兵与我们决战,赢的一定会是我们。”
    忽必烈身经百战,他瞬间就明白了伯颜的思路。
    不管赵嘉仁多么生猛,其他宋军如果在野战中被一一击破的话,被十倍的蒙古军包围,赵嘉仁也只有死路一条。
    明白了这些,忽必烈笑道:“没想到赵嘉仁还甚是聪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_~~_~ ~